新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陜西貢獻
三秦大地越來越美了:
在陜北,曾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地上,如今草木茁發,綠意盎然,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1.3%。延安“林海奇跡”的發生,在中國西北部鋪展出新的綠色畫卷。
在陜南,“東方瑰寶”朱鹮徜徉在青山綠水間。堅持生態優先,令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70%水量的漢江、丹江水質穩定保持優。滔滔漢江水,一路北上,潤澤京津。
在關中,“國家中央公園”秦嶺鐘靈毓秀、巍峨壯觀。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用新模式使秦嶺保護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原真性。陜西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牢牢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70年,從黃土飛揚到滿目蔥蘢,這是一首壯美詩篇。
70年,從荒涼蒼茫到山水相依,這是一幅秀美畫卷。
中國大地的版圖上,這幅畫卷的名字叫作美麗陜西。
高原綠洲:
一碧千里繡河山
9月29日,延安市又收獲了一個優良天。從寶塔山上極目四望,目之所及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空氣里都是清新的味道。曾經的“黃土地”,如今刷出了“新顏值”。
幾十年前黃土高坡的印象還在老人們的記憶里。“那時候,山幾乎都是禿的。去山上種地,連一棵能乘涼的樹都找不到。”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53歲的閆志雄回憶說。
轉機在普通老百姓家中萌芽。1994年,還在大伙繼續上山放牧時,吳旗縣(現吳起縣)鐵邊城鎮楊廟臺村的許志洲開始圈養羊。到了1997年,為給羊提供充足飼料,他將50畝山地改種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第二年,許志洲的羊已經繁育到60多只。將羊圈養,不僅可以保護生態,還能增加收入,這一做法很快引起關注。1998年,吳旗縣(現吳起縣)在延安市乃至全國率先掀起了封山禁牧、退耕還林工程,當年12月便完成封山禁牧。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延安提出“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全國退耕還林由此拉開序幕。延安市積極響應號召,吳旗縣(現吳起縣)更是被譽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
20年后,“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詩人賀敬之在《回延安》中寫下的美好詩句,再次成為現實的寫照。延安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7.5萬畝,“退”出了禿山荒嶺,“還”來了綠水青山,全市植被覆蓋率由46%提高到81.3%。(上接1版)延安成為全國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為世界生態脆弱區提供了生態修復的“延安樣本”。
與延安一樣,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榆林創造出了屬于中國乃至世界的綠色奇跡。幾十年間,榆林沙區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了33%。
從1959年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在榆林籌建起第一個治沙造林林場,到1974年榆林開創性地開展沙區飛播造林種草試驗并取得重大突破,再到如今茫茫沙海變片片綠洲。監測數據顯示,榆林市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569萬畝,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治理,荒漠化治理使陜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
70年,陜北黃土高原披上“綠裝”,愈發蒼翠蔥蘢。
南水北調:
一江清水潤萬民
今年37歲的唐漢邦原本是安康市漢濱區瀛湖鎮橋興村有名的養魚大戶。收入好的時候,他一年養魚能掙30萬元以上。然而去年,唐漢邦下決心把900多口網箱全部拆除了。
2018年,安康市瀛湖庫區十余年網箱養魚的歷史畫上了句號,因投餌養魚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水源的問題由此得到徹底解決。百姓放棄了年產值超過3億元的網箱養魚產業,為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水質的安全。
陜西境內漢江、丹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供給地,占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66%的流域面積和70%的入庫水量。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陜西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
2004年,《陜西省生態功能區劃》印發。漢江、丹江被納入生態功能區,予以大力保護。隨后,《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等文件相繼印發,確保了漢江、丹江水質保護有法可依。
陜西持續開展陜南黃姜皂素行業科技攻關和示范工程,取得了6項國家專利,使黃姜皂素行業形成了循環產業鏈。
陜西累計關閉水源涵養區污染企業240余家,停建和整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30余個。漢丹江風險管控體系基本形成。
最新數據顯示,陜西省境內漢江、丹江干流水質優,出境斷面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Ⅱ類標準。
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上,陜西踐行著自己的使命和擔當:漢中市嚴控礦產資源開發,安康市九成以上國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域……目前,漢江、丹江流域水源涵養區防污治污體系逐步完善,縣級以上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實現優化升級,重點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建成運行;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護等繼續深入開展;綠色循環產業不斷壯大,水源地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70年,江河之水清流綿延,滋潤著萬物萬民。
秦嶺山脈:
一山錦繡澤萬代
全長1600余公里的秦嶺,宛若一條東方巨龍,雄踞華夏中央。2010年,一部《大秦嶺》紀錄片,為世人展示了一個氣勢恢宏的秦嶺,一個獨特重要的秦嶺,一個底蘊深厚的秦嶺。紀錄片中這樣描述:“秦嶺無言,只是默默地守護著胸懷里的萬千生靈。”
如今,這萬千生靈擁有的,是一個更加和諧共生的生態樂園。
近5325萬畝的天然林生長于此,構建了關中和陜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多年來,陜西省始終把保護秦嶺天然林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全力實施以保護秦嶺林區為重點的天然林保護工程,恢復和擴大了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的棲息地,使秦嶺野生動物出現了“家族繁榮”的景象。
水流沿秦嶺山坡而下,在北麓形成潺潺溪流。上百條河流最終被渭河“一網收盡”,澆灌著秦川沃土。20世紀末,陜西開啟恢復與重建秦嶺生態的進程。200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這是我國首次為一座山脈的生態保護立法。之后,《陜西省漢丹江水源保護條例》等諸多法規條例相繼出臺。秦嶺生態保護有序推進,秦嶺水脈,也源源不斷滋養萬物……
從擴大核心區保護范圍到禁止在秦嶺北坡范圍內開山采石,從強力拆除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到打擊整治破壞秦嶺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陜西以最大的力度對秦嶺生態環境實施最嚴格的保護。
9月27日,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獲批通過,秦嶺保護再升級。新修訂的條例,對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范圍作了明確規定,并在植被、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作了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護秦嶺綠水青山,守發展金山銀山。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陜西持續接力。